(通讯员 曹恒广)9月11日下午,油气储运研究所兼职教授、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李玉星教授应邀来到长江大学,在石油科技大楼C111会议室作了题为《油气储运工程技术发展展望》的学术报告。半岛体育
储运研究所所长边江主持报告会,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引弟、院长助理史宝成、油气储运专业系主任张兴凯及相关师生共同参会。

报告伊始,李玉星教授从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切入,为青年教师成长指明方向。他指出,科研是聚焦前沿、探索未知的“选择题”,教学是承载人才培养使命的“必选项”,青年教师应坚守“教学科研岗”,实现“两条腿走路”。他特别强调,重视科研不等于弱化教学,要追求“教学相长”——青年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开展研究,更要与学生“同动手、做实验”,不能只做“二传手”或科研的“指挥家”,需在实践中与学生共成长。

随后,李玉星教授围绕油气储运的发展机遇、技术发展展望、科研组织与管理三大板块深入剖析。面对“双碳”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双重驱动,他提出要打破传统油气储运边界,从“单一油气储运”向“涵盖氢、氨、氦、甲醇等新能源储运”拓展,挖掘跨领域发展机遇。在未来技术重点方向上,他系统阐释十大攻关领域,包括推进管道运输学科升级、新能源与油田地面系统智能化融合、低温域能源介质储运理论与关键技术、常规油气与新能源“融合灵活输用”技术、综合能源网络储运技术、多式联运下的管道网络规划优化、智能化与软件国产化、深远海多相管流及流动安全管理、地下储能技术、储运安全及控制技术,为学科创新发展绘制清晰图谱。
报告尾声,李玉星教授强调科研的“价值导向”:“科研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,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,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,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探索建制化科研组织新模式。”
李玉星教授是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带头人,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、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,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0余项。其团队在纯氢/掺氢燃气管道输送、超临界二氧化碳管输、管道泄漏监测等领域成果卓著,多项技术已实现国内外推广应用。长江大学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“双碳”战略下的重要科研平台,聚焦低碳催化、二氧化碳转化利用、多能耦合转化等前沿方向,近期在CCUS技术与油气田协同开发领域成效显著。此次报告不仅为油气储运研究所发展提供新思路,也为学校储运学科与国内顶尖团队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。